第一图书网

通俗天文学

(美)西蒙·纽康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

(美)西蒙·纽康  

页数:

231  

译者:

金克木  

Tag标签:

无  

前言

译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国内近年来天文学方面的书籍虽然比从前较多,却大都是谈谈星座以及一些新的发现,要不就往往过于专门,似乎还缺少一本较有系统而又不是课本的通俗天文学。这本书恰好够这条件,也正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译者不揣谫陋做了这件工作。译本的体例也很简单:只是把原文一句句改写成中文而已。专门名词则一律遵照教育部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和《物理学名词》。关于原书著者已有专篇介绍,兹不赘述。至于译者所犯的不自知的错误就只有敬候高明的指教了。

内容概要

  《通俗天文学》是一本非常“传奇”的书。它的传奇之处有三点:作者西蒙·纽康是传奇人物,《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纽康肯定是那个时代最显赫的天文学家之一。”这位大名鼎鼎的纽康教授不仅在政府担任重职,而且一生著作颇丰、涉猎广泛,是个能深入浅出地把学问做活了的明白人。译者金克木先生更是传奇人物。金克木先生靠勤奋自学成杂家,学贯东西、融通古今、博通文理、精通多国语言,而且健谈、多闻、敏锐。  本书的第三个传奇之处在于它引进、翻译的过程。当年金克木先生对天文学发生兴趣,遂选定翻译此书,并痴迷期间。诗人戴望舒特意到杭州西湖看望他,力劝金克木先生放下对星空的兴趣,转回对语言的研究。于是,世间少了一位天文学家,多了一位语言大师。  除了这些传奇之处,本书能长销不衰的原因还有它的文字流畅、描述形象、插图精准、内容的及时更新。书中文字一半为原书内容,印成黑色,另一半印成墨兰色,皆为当今天文学者的更新和补充,甚至于冥王星降级的内容都有收录。

作者简介

作者:(美)西蒙·纽康 译者:金克木1835年3月10日生于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1909年7月11日卒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国总统林肯于1861年委任他为美国海军的数学教授。他担任此职直至去世,级别相当于海军后方司令。他在海军天文台进行了16年的天文观测,并从事数学研究。《大英百科全书》说:“考虑到他的工作范围之广泛研究性质之重要,论及问题之丰富,以及他对目标秉持到底、始终不懈的追求,纽康肯定是那个时代最显赫的天文学家之一。  纽康教授从不慌忙,从未放弃每天长时间的散步,然而凭着他始终如一的努力,他竟有充分的的间去思考,去写作,以至他的著作(书籍与论文)题目竟能包括541种之多,所论及的范围又异常复杂,其中包括财政学(这也是他精通的)甚至还有小说。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天体的运行  第一章 我们的星辰系统  第二章 天界现象  第三章 时间与经度的关系  第四章 怎样确定一个天体的位置  第五章 地球的周年运动及其结果第二编 望远镜  第一章 折射望远镜  第二章 反射望远镜  第三章 折反射望远镜  第四章 望远镜摄影术  第五章 大型光学望远镜  第六章 射电望远镜  第七章 太空望远镜第三编 太阳,地球,月亮  第一章 太阳系的最初一瞥  第二章 太阳  第三章 地球  第四章 月亮  第五章 月食  第六章 日食第四编 行星及其卫星  第一章 行星的轨道及其各种情形  第二章 水星  第三章 金星  第四章 火星  第五章 小行星群  第六章 木星及其卫星  第七章 土星及其系统  第八章 天王星及其卫星  第九章 海王星及其卫星  第十章 曾经的大行星冥王星……第五编 彗星与流星第六编 恒星第七编 星系与宇宙第八编 探索地外生命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我们的星辰系统进入主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中很快地旅游观光一下,这样就会对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幻想一下我们是从它们边界之外的一点上来看它们。当然我们要把这一点定得异常遥远。为了很清楚地得到这个“远”的概念,我们用光的运行来测量一下。于是我们非常幸运地雇佣了一个免费的飞毛腿佣人——光——每秒钟差不多能急行30万千米,在钟表的两声滴嗒之间要环绕地球7圈半。我们所选定的那一点如果很适当的话,那么它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就需要光行走100万年了。我们在那么遥远的一点上几乎被完完全全地包围在黑暗之中了,只有一片漆黑无星的天空从各方向环绕着我们。可是,有一特殊的方向却不然: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块微弱的光占据着天空的一部分,正像一片微云或者黎明之前的暗淡的曦光一样。在别的方向也有同样的光斑可以看见,但我们此刻先不管它。上面所说的这一片光,也就是所谓“我们的星系”——才是我们要观测的对象。于是我们向它飞行过去——要飞得怎样快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们要在一年之内达到,就非得比光的速度更快100万倍不可——当然,这只是个思维游戏而已,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快过光的——我们愈接近它,它就愈渐渐地在黑暗的天上展开来,直到后来把全天的一半都遮盖住了,只有我们背后的一半天空还是照旧漆黑。在到达这一阶段之前,我们已经能看见这一大团美丽的光雾中开始幻化出一些珍珠般的小光点在各处闪烁了。我们一面继续我们的飞行,一面便看到这些光点愈来愈多,并且从我们身边经过、在我们身后的远处消失,而许多新的光点又不断地迎上前来,正好像是火车中的乘客看到风景、房屋从旁奔驰过去一样。当我们深入其中的时候,就看出这些光点正是我们在夜间所看到的那些散布全天的星辰。我们若用这样幻想的高速穿过整个大光云,会发现熙熙攘攘的光云之外还是什么别的也没有——除了各种色彩和形状的光雾、光云零零落落挂在黑天鹅绒般的空中。但我们并不急于穿过那片美丽的光云,而是先选定一颗星,再减小我们的速度来更仔细地观察它。这颗星倒是并不大,可是我们愈接近它,它便在我们眼中愈加明亮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它已亮得如同远处的烛光一样了。再过一段时间,它可以照出影子来了;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用它的光读书了;再过一段时间,它的光芒夺目,热力四射。现在看起来它像个小太阳——它可不正是我们的太阳么!我们再选定一个位置:这地方按我们刚才的旅程来说仅仅是在太阳附近,但按照我们普通的量度来说却已在几十亿千米以外了。现在我们再仔细看一看周围,便可看到9颗星状的光点围绕着太阳,但各有不同的距离。如果我们用相当长久的时间守望着它们,便会看出它们都在绕着太阳运行,但环绕一周的时间又各不相同,有的只用3个月,有的却需要250年。它们之间的距离远近也大不相同,最远的一颗离太阳比最近的一颗要远上100倍。这些星状的东西都是行星。我们更小心地考察一下,便会知道它们与恒星不同之处是:它们都是黑暗物体,它们的光统统都是向太阳借来的。我们再访问一下其中的一颗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我们选第三颗。我们愈向它行近(这方向我们可以说是由上而下,就是说与从它到太阳的直线成直角。)便看见它愈大愈亮。当我们离它非常近的时候,它的形状便好像半明半暗的月亮了——其中一半在黑暗中,另一半被太阳的光辉照亮。我们再接近些,被照亮了的一部分,在我们眼中不断扩大着,并渐渐有了许多的斑点。再扩大一些,这些斑点便化成了海洋和大陆,其中大约有一半被云遮住而看不到表面;而暗的那一部分,却呈现出一些不规则分布的明亮的斑点,似乎是钻石上闪耀的光芒一样——这些是我们人类的杰作:城市通宵不眠发出的各色灯光。我们所注目的这一块表面在我们面前不断地扩大,渐渐地遮蔽了更大的天空,到后来我们看出它成了全部世界。我们落在上面,于是现在我们又回到地球上了。就像这样,我们在天空中飞行时肉眼绝对看不见的一点,在我们接近了太阳时就成为一颗星,再接近一些就成为一个不透光的球体,现在则是我们生存的地球了。这一次幻想的飞行使我们知道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夜间天空上散布着的大群星辰都是太阳。换句话来说,太阳只是众星之一。跟这些同伴比起来,太阳倒是较小的一个,因为我们知道还有许多星要发出比太阳多出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光和热。如果只从它们内在的固有的价值来评定群星,我们的太阳实在没有什么杰出的地方足以超过它的亿万同胞。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我们眼中的伟大都只是由于我们与它的一种偶然的关系而已。刚才我们描述了这一伟大的星辰系统。我们从地面上看来正和我们刚才在幻想飞行中后半程所见的一样,在我们现在的天空中散布着的正是我们在飞行中所见的那些星辰。我们从现在的位置来瞭望天空,跟我们从远处群星间某一点来观察天空,其间的最大不同只是太阳和行星的优越地位。太阳的光芒竟使它在白昼遮掩了天上的全部星辰。假如我们能够截去太阳的光芒,便一定会看到星辰昼夜都在空中运行。这些物体散布在我们周围各个方向,简直好像地球巍然居于宇宙的中心一样——这也正是我们祖先所臆测的一种情形。太阳系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系同其他绝大多数星系一样,有一颗巨大的主星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它的一群从仆。这以太阳为中心组成的一个小小群体——我们称为太阳系。我想先让读者们记住这一系统的一个特色:比起众星之间令人咋舌的距离,它的范围简直是太渺小了。太阳系周围被空洞而辽远的巨大空间包裹着。即使我们能从太阳系的这一边横渡到那一边去,我们也不会把眼前的星星看得更近些;在太阳系边缘,我们看到的星座形状与地面所见没有什么不同。我在这里并不打算用一大堆巨大到已经让我们失去概念的数字来打扰我亲爱的读者。更实际一点的是请大家跟着我的描述来想象,以便读者们能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真实地位。先想象在宇宙模型中,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用一粒芥子来代表。照这比例推下去,月亮便是只有芥子直径1/4大的一粒微尘,放在离地球2.5厘米远的地方。太阳则可以用一个大苹果来代表,放在离地球12米的地方。其他行星的大小各不相同,约从一粒不可见的微尘到一粒豌豆那么大,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差不多是4.5~540米之间。于是我们又要想象着这些小东西都慢慢地各自围绕太阳兜着不同的圈子,每圈所用的时间也大不相同,约从3个月到250年不等。既然这粒芥子是一年之间兜一个圈子,我们也必须想象月亮是陪着它走,而且每一个月也绕着它兜一个圈子。照这比例,整个太阳系便可以在不到2.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摆下了。在这范围以外,即使我们跑出比全美洲还要大的地面去看也看不到什么东西,除了也许有些彗星散布在它的边界上。出了美洲界限很远我们才碰到了一颗最邻近的星,这颗星也像我们的太阳一样可以用一个苹果来代表。再远许多,便会在各方向都有一些星星,可是大致都互相距离像太阳跟它最邻近的星相距的那么远。在整个地球这么大的地方,依我们的模型比例说来,也只能容下两三颗星罢了。


编辑推荐

一位科普作者如想不用专门语言来陈述天文学中的事实,他便会发觉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或者不得不将主题说成一个很不完全的概念,或者进而解释力与运动,而可能使他的读者感到厌烦。本书的著者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来对付这种困难:一方面试图竭力做到使所有读者都能了解而且感兴趣,一方面也加入一些专门的解释——但只当为彻底了解某些事实而不得不为之时才这样做。对于那些不愿彻底了解这些细节的读者,希望你们也能在《通俗天文学》中对天文现象的描绘与叙过中得到不少的乐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通俗天文学 PDF格式下载



两年前就买了这本书。当时一翻开书,没有扉页,没有版权页,没有前言,没有出版说明,原作者序、译者序也没有,甚至连目录都没有。第一页就是第一编的正文,且前面的1到16页还重复装订(嘿,我还赚了16页了)。太气愤,更让人郁闷。我第一个感觉:盗版书!非法出版物!伪书!但堂堂卓越不应该流出盗版之书吧,且该书的外观也不像盗版啊。但这一大堆问题一直影响着我的阅读热情。这几天较为空闲,整理书柜时还是捡起来翻了下。谁知,一翻就丢不开手了。真的是一本好书!内容真吸引人。平常所接触到的天文学读本,要么太专业,根本读不懂或没读下去的兴趣。要么太简单,就像中小学地理教科书一样的浅显,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本子。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天文知识的好去处。从专业的角度较为系统地、通俗地介绍了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到许多天文知识后,又对本书生出了好多疑问。第一,书里有黑色跟蓝色两种字体,为什么分两种颜色?蓝色字体是作者的原文,还是译者所加的,抑或出版社的编辑所加的?书中未作任何说明,不得而知。第二,由于所知有限,通过这本书才知道西蒙纽康这个人。从作者介绍中得到他卒于1909年。但本书有大量的知识点都是1909年以后的事情。难道西蒙纽康是个预言家?这部分内容都是在蓝色字体中出现,估计应该是后人所加。那为什么不加以说明呢?为什么不署名呢?这既是对...原作者的不敬,也是对他著作权的侵犯,影响了原著的风貌,更误导了读者。以致影响本书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第三,作为专门介绍天文知识的书籍,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天文学名词及术语,理应在全书末尾附一个中英译名对照表。第四,一本规范的出版物,每一编“编头”的那一面,都应该从单页码起。但本书没有这种规范,根本不分单双码。毁誉参半吧,这本内容很好的书里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呢? 阅读更多 ›


明明是很好的书,奇怪有些人的看法。内容被评得很差就在网上阅读了此书的前几篇,本来兴趣不大的,却越看越有趣,便在joyo买下。作为一本科普书,不但内容丰富,也完全没有说教味道。不是已达到目的了吗?不明白某些人的“预测不准确”是什么意思-首先,我想这本有关天文学的书不是占卜杂志,看目录我也不觉得哪篇标题有预测意味,另外,既然科学在进步,数年后,书本的内容本就会过时,本书也没标榜它是学术“圣经”。因为奇怪的言论在现时放弃本书,幸好不是我。


它就是一本科普读物而已,它的内容在很多科普读物里都可以找到,不过本书内容比较全面,也添加了不少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加之名家著译,因此如果想要收藏的话,它应该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果然很通俗,不过有时间外国人思维的角度和我们还是不一样,这么说吧有兴趣的人才读得下去


写的好,译的好!名家名译!而且,还有新内容补充。


作者是谁并不重要,但是译者是金克木,这就足够了。拿到手的书居然还是06年的一版一印,可见民众对科普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当今的译作,大部分都不忍卒读,难得有这么一本经典的原著,配上流畅园转的翻译,读来轻松愉快。如果图片的质量能高些,无疑有更高的收藏价值。但是卓越4折的价格,不收藏一本,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此书仅为极为普通的科普读物,落后于时代,建议选择其他书籍,并建议卓越不要随便地搞所谓这样的宣传。


期待已久,在网上发现这本书,很开心,很值得一读呀


虽然书名有"通俗"两个字,但确实是无趣的一本书.买了它很后悔.还有,作者是1835年生人,前两天有人评论说作者的一些观点已过时,但可惜这条评论被删了,对你们这种随意删除评论的做法感到反感.


虽然说通俗,但是内容也有点枯燥。


一点儿也不通俗,翻译实在有股子“又红又专”的味道。


如其他人所言,语言浅白,与时代已有脱节。可作为小学生补充读物。


真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


书的质量一般,但是翻译的不错。另外加了最新的内容


看后对天文学有些基本概念


都是些基础理论,而且有些过时,看着有些枯燥,想睡觉,可能引不起我的兴趣,没看完就扔一边


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看看。还不错。


这是一本双色印刷的书,内容是经典的,但印刷上的问题不少,很多地方蓝色字(即当代科学家所做的补充和修订内容)与黑色字(原著原译)对不齐,甚至出现跑版的现象,如P91页八大行星的八字叠印到别的字上,还有个别地方行距莫名变小,这种小问题虽然不影响阅读,但作为图书业的人,看到一本好书出现这种低级问题,实在让人扼腕。两张片子印刷时都对不齐,那四色片岂不是满纸花。责编也应... 阅读更多


不错,纸张挺有感觉的。金克木翻译的挺好,里面还有现在的更新,用蓝色字体,不错。


  我在99年上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到一本《通俗天文学》,是80年代出版的,不是此书。
  
  那本老书内容非常之经典,比此书领先好几光年。我这几年一直在寻找,可惜一直没买到,遍寻10年未果,请有此书消息的同学告诉我,谢谢


   冲着纽康先生和金克木先生,本书理应为科普著作中的经典,之可惜,出版社的无耻又无知的做法彻底毁掉了这本书。
   看过本书的朋友都发现本书字体颜色分为两部分——黑色和蓝紫色。在《关于原著者》一章中,写明本书的校补者为纽康的学生Robert H. Baker教授,但是实际看原文看到第一编26页结束,在流畅的黑色字部分中总是突兀的加上一些注释,这些注释都用蓝紫色标注,于是再仔细的看了前面的《出版者说明》一文,才发现真相,“我们请了北京大学天文系的吴飞先生和热诚的天文爱好者朱睿竑先生、段建新先生对此书进行了仔细的修订、更新,大量现代知识的补充能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使这本《通俗天文学》在今日的夜空中仍能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也就是说,黑色字才是原文,而蓝紫色的部分完全是出版社请一些所谓的爱好者加上去的,在本书达到了五分之一多!本人倒想问下:
  1、这种改写是否得到了原著者和原文校补者的授权?显然没有,而且本书的图书数据那一页也没有通常科普翻译著作那国外授权那一栏,那么此书的出版是否是正当授权就是大大的问号,而在这样一部经典的科普著作中进行如此大量的增补,却没有得到应当的授权,出版社打的是什么样的算盘?
  
  2、撇开授权不说,对一本经典的著作进行增补并非想象中这么容易。我不得不说,本书的改写就是一堆狗屎!(指蓝紫色由所谓的国内天文爱好者改写部分)本书英文原文名称为“Astronomy for Everybody”,那也就是说,这是为大众写的一本科普书。纽康教授的原文(黑字部分)不仅通俗易懂,有时还带有一些诗意的叙述,激发读者进一步的求知欲。如果要改写,不仅需要深切读透原文,还需要领悟原著作者的行文结构和知识思想,起码不能破坏原著的一些结构吧?而本书的改写(蓝紫色部分)不仅和原文格格不入,而且严重破坏原文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对纽康教授贝克教授和金克木先生的侮辱,把中国读者当白痴,出版社又一次对读者进行了视觉强奸。具体请看:
  
  (1)P26页:原文正在论述真运动与视运动的关系,结尾处突然出现了蓝紫色字——“如果我们从相对性原理出发,就很容易理解上述这些事实了。因为宇宙没有中心,而所有参考系对描述物理定律都是平权的,所以我们无法判断时空中哪个参考系是绝对参考系,所有运动都是相对的”,好吧,我是没读过书,不懂相对论,不懂什么叫平权,问题是我读前文我读懂了,看了你的附注又糊涂了,而且什么叫“从相对性原理出发很容易理解上述事实?”是想显示你的权威?
   本书改写部分多次提到了一些非常专业的知识,比如热核反应、量子理论、一些艰深的物理公式,详情可见P90. P67. P135. P142等等页面,但是改写者显然只是把教科书上的一些内容照抄了下来(居然还有段和维基百科上的解释一字不差),根本没有想到如何让读者理解,甚至不屑于让读者理解,无非是显示改写者的所谓“知识”罢了。这种改写绝对是对原著者的严重侮辱!如果需要加上新的知识,完全可以在书后另加一编专门讨论一些最新的天文学发展,如此不致破坏原著结构,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著。
  
  (2)P73页:改写者莫名其妙加了句“尽管很有诗意,但是这显然绝不可能发生”,好吧,显然你们真的把读者当白痴了,一个稍微有点初中语文水平的人都能通过前文看出来,还需要你突然来一句吗?大大破坏了原文的论述,这是最让我不可忍受的,其他如74页,15页等也有如此情况。
  
  (3)改写部分增加了许多新的天文知识,不过显然,这些改写者只知抄教科书,却不知如何将一些晦涩的术语哪怕是写的简单一点点。本书最后增加的两编“星系与宇宙”和“探索地外生命”,说实话,写了和没写差不多,因为全是专业的术语解释,用一个更晦涩的术语来解释一个已经很艰深的术语,这显然是中国学者的专用品牌了。只举一例,209页:把宇宙中星系看作“分子”,星系膨胀中参与两种运动:“分子”具有的膨胀速度,它相对于流体元的无序运动速度。这反映于物质分布的局域的不均匀性,典型值为500千米每秒,由哈勃定律,当距离大于20兆秒差距时,膨胀速度便大于本动速度。
   大家自己数下上面那段有多少术语吧。
  
   显然,这些改写者根本没有能力做这些改写和增补,甚至可说是没有资格,凭什么去改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经典著作?
   纽康教授和贝克教授被玷污了,读者被视觉强奸了,终于知道国内为什么没有好的科普著作了,因为有一堆狗屎的“专家”和狗屎的出版社!
  
  
  PS:关于一些宇宙的物理理论,推荐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和《从一到无穷大》
  


  “望远镜所成的像在本质上是外来的光线帮助不了的。原因在于它并非一幅真像(实像),而是由于远处物体的任何一点上的光线都相交在影像上相当的点上,再从该点散开,正像有一幅物体的图画在焦平面上一样而已。事实上图画这词也许比影像这词要略好一点来表示物体的显现情形,但这幅图画却只是由光聚焦而画成的,其间毫无他物——对于这样的像,我们称为虚像。”
  
  讲望远镜的一段
  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妥当
  


  这本书的内容包含相当丰富,广泛。不愧是西蒙.纽康和金克木两位大家的经典之作。而且一些新近改变的内容也非常及时,例如冥王星的降格,就被编者作了修改更新。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看上去是很深奥的,而且好像距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其实不是的,自古,天文就是所有学者必然要了解的知识,但是因为这个学科比较深奥,所以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一定要读最经典的名家的作品。


是不是这个人F.N 巴什写的啊?


我说看不下去呢


很简单,出版社想多赚钱版,多一个字就多一块出版社和改写者买尿布的钱。
ps:我猜你韩寒的文章看的不少


……其实我从来没看过韩寒的文章,可能说出来没人相信吧,哈哈,LS的评价应该是对我的肯定?嘿嘿,谢谢谢谢
  主要是因为我不太喜欢小说散文一类的书~~~
这篇文章我是看完后马上写,而且是非常火大的把它写完,现在的出版社太狗屎了!


我绝对是肯定你!现在出版社的编辑都是文盲,出的书不知道给谁看的。


也对不起金老先生


我晕,我也有一本,还没看呢。阅读的欲望已经被你的评价击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科普文章不是普通文章。不是谁想写就能写的。出版界的急功近利与非专业性,由此可见一斑。


本来想买来着……被你这么一说……有别的版本没?


大一时(07年)在第三极买的,半价才15,回来到现在还没看


哈哈,下午刚看完。
同意你的多数看法,特别是“用一个更晦涩的术语来解释一个已经很艰深的术语,这显然是中国学者的专用品牌了”,心有戚戚焉。


lz,看到蓝色字直接跳过好了,息怒,怒也改变不了嘛。


哦,可能因为有物理学的知识背景吧,这种增加没有感觉那么突兀,毕竟百年前的著作,知识更新很正常嘛!


同意!
不过这个还算好,起码你知道哪里是原著哪里是改加的.我去年看了一本<<房龙讲述美术的故事>>,里面由于房龙对中国美术不是很了解,所以评价不高,结果文章突然话锋一转,开始大夸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我想了半天才觉得应该是翻译的人自己加的,真是服了!


幸亏没买呢,这样太不负责任了。


=.= 从楼主第一个小例证来说起。
--------
(1)P26页:原文正在论述真运动与视运动的关系,结尾处突然出现了蓝紫色字——“如果我们从相对性原理出发,就很容易理解上述这些事实了。因为宇宙没有中心,而所有参考系对描述物理定律都是平权的,所以我们无法判断时空中哪个参考系是绝对参考系,所有运动都是相对的”,好吧,我是没读过书,不懂相对论,不懂什么叫平权,问题是我读前文我读懂了,看了你的附注又糊涂了,而且什么叫“从相对性原理出发很容易理解上述事实?”是想显示你的权威?
------------
事实上这里的“相对性原则”中的与相对与相对论毫无关系,也更不是拿来吓唬外行人的某高深理论,而仅仅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已。真运动视运动,为百年前研究天文运动的常用术语,增补者其实就是以国内普及程度较高的中学坐标系知识来对这个一般人不熟悉的术语做一定诠释罢了。如果楼主觉得对坐标系知识不甚了解,而原文使用的术语更对您胃口,大可对
------------
一般来说,这类书和文章的价值,蕴涵于作者意欲普及和介绍的为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天文知识。至于叙述是否诗意,结构是否有文学价值,不是重点。因为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了解知识,而非出于读一本诗集戏剧小说等抱有的欣赏目的。介绍知识的前提就是立足于事实,其基础就是最新的科技发现,而这个基础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研究进步而不断地推倒,重建,翻新,整合的,做为百年前写出的科普介绍,其陈旧落后的知识仍照搬运用于今天的科普目的中,难免带来谬误,所以做出修订增补很合理,而且要很必要。在这里,暂且不论原著行文如何,而增补部分文学水平多高,只要增补的是确切事实,对于科技文章来说,就是增加了原文的信息量和信息可信度。因此楼主指责增补者,“破坏”文中“知识”结构,不能成立。
科普书籍,对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来说,确有一定阅读障碍,突然又读到另一家之言,更加迷糊而火冒三丈,是非常正常不过的了,况且以本人粗浅理科知识的阅读经验看来,文中所加注释内容虽与原文风格不同,却并不是很突兀,楼主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觉得加注者水平低劣,出版社用心险恶。


看 老版的吧
我是 民36年的 没有 其他的 颜色


我说怎么有蓝紫色字呢,这种印数的方法还是第一次见。我说怎么时懂时不懂呢,谢谢楼主指出。


幸好在读之前看到楼主的评论 以后看的时候自动屏蔽蓝字!


同意你的多数看法,特别是“用一个更晦涩的术语来解释一个已经很艰深的术语,这显然是中国学者的专用品牌了”,心有戚戚焉。


现在的出版社有多少是站在读者的阅读视角出书的,大都是站在读者的购买视角去策划,然而经典读物根本就不需要去策划,它本身对读者就有绝对吸引力。一些编辑把读者都当作知识浅薄的无知者了。知识是用来传授和分享的,而不是彰显某人学识渊博的衣装。


楼主推荐个好点的版本,谢谢。最近想看这个呢


该书刚除了新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感谢ls,这两个版本都在图书馆找到了


那应该怎么表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