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京,最后的纪念

阎连科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阎连科  

页数:

2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块自己的土地,几件顺心的农具,种白菜,种丝瓜,种茄子……采摘下来带着露水,做几样可口的小菜。
  雨后去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像小时候一样观察蚂蚁,捉几只蜻蜓和蝴蝶,听听蝉和蟋蟀的歌声。
  而且,还有一面湖水,乘坐自己建造的木筏,在湖面上野餐,看鱼儿跃出水面,静静享受时光流年。

作者简介

  阎连科,一个最低调的备受争议的当代作家。
  著有《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我与父辈》等作品。
  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20余次。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农具
 农具
 农具在超市的尴尬
 一把铁锨的命运
 一张锄的新生命
第二章 耕作与菜蔬
 我的菜园
 常食菜蔬的故乡
 日记之一--一畦芹菜的生长史
 日记之二--一棵丝瓜的前缘今生
 日记之三--榆树的小白菜
 菜园外的菜蔬们
第三章 花草
 寂梅
 迎春
 桃红李白
 丁香
 路野草族的生长权
 路野花盆
 一棵月季树
 一柳吊兰树
 白蒿
  草秋悲喜
第四章 林木
 对一棵失去的槐树的追忆
 杂树林
 林中的蘑菇
 柳树的义情与语言
 美国椿地下根须的争夺战
 楝与槐的生死恋
 刺探植物私生活的癖好
 落叶
第五章 昆虫们
 王国园
 蚂蚁军
 黄裙马蜂
 臭斑虫
 蝴蝶的舞殇
 关于蜻蜓
 螳螂
 蝉、蝽、螵虫和蟋蟀
第六章 鹿背上的鸟
 麻雀的欢歌笑语与悲伤
 啄木鸟
 留鸟与迁徙鸟
 鹿背上的鸟
 刺猬
 难产的羊
 一条找不到家的土著狗
 园子里的流浪猫
第七章 庭院照相册
 葫芦
 西瓜
 樱花与茄子
 木槿
 指甲花
 竹
 吊兰与鸦鸟
 庭院碎记
第八章 冬天
 无名湖
 铁路
 冬园
 雪
 塌陷的山包
 冬后

章节摘录

  大拟啄木鸟浑身碧绿、透亮妖艳,是啄木鸟选美大赛中的皇冠小姐。数千年来它都栖于我国南方的森林里,单独或成对地活动于原始森林间,隐藏在密叶丛林中发出清脆响亮的叫。它是最为典型的南方居民,可在近年来,北京也可以偶而见到它的身影了。连711号园,也有它客居暂宿的记录了。这南鸟北迁的现象,预示的正是气候更替、变幻的一场人类灾难的到来。  太平鸟是东北地区的自然和骄傲,因为它对寒冷地区的适宜与偏爱,则是北方人可以向南方丰富的鸟类说:“我们所有的,你们不一定有。”然而随着近年南方罕见雪灾的频繁,在南方二月间的树林中,也开始发现太平鸟的身影了。然随着速来速去的寒冷,在那儿出现的太平鸟,却又会因为炎热不得不随寒流而迁徙,但也可以想象它在这迁徙中因气候速变的不适而死亡。  体长约22公分的画眉,全身羽毛棕色或黄褐色,眼圈和眉纹为白色,栖息于低山丘陵的灌丛、竹林中,食性杂,善飞叫,一年四季都十分活跃好动,是鸟类中最不安分的淘气鬼。在繁殖的旺情季节里,雄鸟晨昏二时的呜叫悠扬婉转,动听持久。几十年前我国的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它们的身影完全是没有计划而生育在田野上疯跑快乐的野孩子。可今天,它们的稀贵却只能在鸟笼中见到听到了。  ……


编辑推荐

  一笔田园写意,宕开心灵醍醐  因为陶渊明,我们忽逢千年的世外桃源因为梭罗,我们栖居百年的瓦尔登湖而今,因为阎连科,我们将与711号园隆重相约,然后离开。  我一生最奢靡的生活,开始了  最初踏进那处园子时,一望无际的绿色触目惊心,使我惶惑愕然、景色手。在眼上,有青白的声响,如同加勒比海岸的人第一次看见冰时,用手触摸,发现冰是火的,滚烫击手。  园子消失后,我做了一个梦  到一个除了蓝天、白云、河流、鸟雀和茂盛的植物、繁多的昆虫再无他人的世界里,重新建起一个新的园予与庭院,开始新的写作与阅读,喂无数的猫和狗,蜻蜒、蝴蝶每天都从花草树木上带着爱和芳香飞下来,落在猫的背上、狗的耳朵上和我的笔尖上。  这是吁天录,这是陈情表,我们抓不住倒退的家园,只因为每人心中都住着一座地狱,中国最具争议作家阎连科全新表达,上书最高层,下笔如有神。  阎连科倾尽毕生积蓄购买了711号园,在这里度过三年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说:“这是我一生最奢靡的诗栖生活。”他打算在这里终老。  2011年底,711号园被强拆,阎连科公开上书总书记和总理,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一块自己的土地,几件顺心的农具,种白菜,种丝瓜,种茄子……采摘下来带着露水,做几样可口的小菜。  雨后去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像小时候一样观察蚂蚁,捉几只蜻蜓和蝴蝶,听听蝉和蟋蟀的歌声。  而且,还有一面湖水,乘坐自己建造的木筏,在湖面上野餐,看鱼儿跃出水面,静静享受时光流年。  谨以文字纪念我一生最奢靡的诗栖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京,最后的纪念 PDF格式下载



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即使是那些不喜欢的先生的人们似乎也不得不承认这句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正确性。以此为依据来看当今,似乎到处都充斥着这样那样的悲剧,只是这悲剧被一片“繁荣祥和”的雾霭遮掩着,始终不愿或者无法露出头来。

前几日刚刚读过吉米·哈利的《万物生光辉》,在那里我们轻而易举看到了各种动物们的可爱和人类的千奇百怪,然而,通过人与自然的和平甚至有爱相处,让我们不由为之心动而倍感温暖。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同样是写的人与自然,甚至,他已经超脱于动物,而是将目光放到整个自然界,包括植物、昆虫、鸟类、湖水、野猫、小狗、兔子、松鼠等等等等,当然,这所谓的自然也不过是暂时被无暇顾及的“世外桃源”般的“711号院”。阎连科用终生积蓄买下了711号院的40年租住权,可是仅仅住了3年后,他就不得不离开。

阎连科一开始的笔触是充满深情的温暖,他写“农具”、写耕作与菜蔬、写花草、写林木、昆虫们、鹿背上的鸟,而为了纪念他还给住了三年的庭院用文字建了一个照相册,最后写的是“冬天”,或者这里的“冬天”,除了白雪皑皑也是别具深意的两个字。

阎连科的笔下从未吝惜对于“711号院”的喜爱与赞美,一个久负盛名的老作家用他最具个性的文字,引领我们走进那个园子,不乏骄傲与显摆,还有那种终于走入世外桃源般的沾沾自喜甚或是喜不自胜。他以主人的姿态引领着我们去看他的树、他的菜、他的湖、他的鹿、他的花……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将这些同我们分享。在这儿,老阎没了他小说总惯常的冷静,而是仿佛一个得到了好东西的孩子,有欢呼雀跃之势。他将白菜种在树墩上要她成自然的盆景,将风铃挂在吊兰上让鸟和风为他奏乐,将手机挂在谈着恋爱的树上偷听人家的耳鬓厮磨……这个老孩子,在711号院里焕发了从未有过的生机。人们常说,是人类赋予植物们人类的感情,然而,通过阎连科的笔,我们才知道,植物们一直是有感情的,只是我们人类太过狂妄,从来不肯去倾听和相信而已。

阎连科的欢喜下,总有一种淡淡的忧郁,而这也正是他成为一个优秀作家的直觉——对于人性最直接最深入的了解。他或者一开始就清楚,这个院子终究是保不住的,这样诗意美好的生活终究是无法如愿过下去的,所以,他会不经意地写到鸟类混乱的迁徙和夏候鸟与冬候鸟的本性变异,会写到湖水的急剧缩减,会写到突然在院子里出现的天坑……这一切仿佛都是生灵给出的预示,预示这院子的命运多舛。

于是,在书的最后,阎连科说:“我们其实忘记了所有科学家的头脑无论多么发达,在权力那儿只不过是一团让权力恶心的肉,如同是一瞬间让房倒屋塌的独臂机下的一棵草,铁臂下顺手横扫的一棵脆弱的树。”这是老阎为711号院发出的最后的愤懑感慨,却只能是压在嗓底,而且毫无效用……

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而711号院,就是这所有绵延不绝悲剧中的一件!


许是年纪越来越长的缘故,对于童年与往事,总是有着一种依依不舍的牵念感。常常在文字里提到的,也总是年幼时家中的那片宽阔的院落,偶尔带着儿子走在郊区,看着越来越多被拆除的农村人的二层小楼,越来越稀少的田地,总是会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慨。有时我想,这可能是我太多愁善感的缘故,与现实的尖锐无关,除了在文字里藏起自己那遥远的记忆,我想,不知多少人,一样做着如此无奈的怀念。
所以,阎连科的这本《北京,最后的纪念》,仅仅是凭着对于书名的直觉,我便知道,那文字里所记叙的一切美好,不过是因为陷落,因为消失,因为再也不能回到的从前。这样的文字,就像是为树木,鲜花,雨水,昆虫,果蔬,四季,所竖起的一座座坟冢,在所有欢喜与抚摸中,让人对消失不见的事物,再次进行悲凉的凭吊。
正如作家自己所言,他自认为是富有的,因为他有一个多少人都得到的院子。这个院子里,可以种没有化肥的蔬菜,可以养自己喜欢的花朵,可以安静到仿佛世界与他毫无相关。
曾经,我也是住在一个很大很大的院子里的。屋前一片菜地,侧面是鸡舍,能够养下二十多只鸡,母鸡下蛋的地方在角落的二层,里面铺着暖和的草,它们一展翅便跳了上去,放了学,打开鸡栅栏,伸手去母鸡的肚子下,总能摸到几个暖暖的蛋。中间是菜地,母亲很会种菜,各种各样的蔬菜一年下来,根本不用去外面买,正门前是一条甬道,直通大门,中间一间小房子,里面放煤等杂物,房后又是一片菜地,种着向日葵茄子等等,那时的时光总是在我记忆里与文字里缠绵,仿佛人生所有的阶段都不过是一种虚无,只有那段日子是真实存在的。后来我们搬到楼房时,还着满腔的未知的欢喜,仅仅不过一个星期,我们便知道,人生的寂寞了。一个不能打开门就看到蓝天的屋子,其实不过是牢。可是社会把太多的人都关到了牢中。我们与自己的家园永远的告别了。
所以,读到这本书时,内心的隐痛与作家是如此相似,如此迫切地想要走进他的书中,倾听那雨中的声响,倾听那树的欢唱,倾听那昆虫的语言,世界美好,其实不只是因为人的存在,可是人类越来越放弃了生命带来的单纯美好,越来越自私与残忍起来。
而我被作家心中那份对生命的热爱所感动了。他用那么多时间去解读一株植物的生长,跟踪一队蚂蚁的脚步,他是多么幸福啊。
然而人类的幸福,总是不会那么坚强地由自己把握,人类卑微的命运,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巨流而向前,就仿佛蚂蚁,一滴水淹 过来,对于蚂蚁来说,就是海洋,我们的命运,不知是谁手中的一滴水。
或者,除了纪念,我们已无法再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于生命,对于四季的热爱,我们除了让一棵树长久地长在文字里,我们没有办法阻止社会的砍伐,那片林子,已经消失,除了住在那里面的人,会用如此细致的爱来表达他的忧伤,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会在上面开始另一种存在,就像鸟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园,从此,我们只有在文字里,会想起那最接近生命的岁月。


雨后去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像小时候一样观察蚂蚁,捉几只蜻蜓和蝴蝶,听听蝉和蟋蟀的歌声。这么恬淡的心境,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还能不能再寻得了?恐怕只能是最后的纪念了。


去年年底,711号园被强拆,阎连科公开上书总书记和总理,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现在作者把它记录在自己的书里,只能靠文字来回忆曾经的世外桃源了,读来令人痛心。


阎连科说,《北京,最后的纪念》是对《瓦尔登湖》致敬的一本书。作者怀念当时711号园的那个环境,树木、花草、湖水,可惜那个世外桃源却不能留住。唉。


全书约取桃花源的宁静与美好,兼收瓦尔登湖的思想与智慧,直抵现代都市人内心深处的田园梦,读来真的有一种回归田园的赶脚,但是又带有一些沉重。


喜欢阎连科老师的作品,从《日光流年》到《风雅颂》,再到这本《北京,最后的纪念》,阎老师的经历虽诸多坎坷,但最后这种让人怀念的生活,才真值得回味,呵呵。


许多优秀的作家的作品是否购买尚徐酌情而定,但阎连科岂是优秀二字所能概括,所以他的作品吾必购之。该书是对已被强拆的711号园的缅怀之作,书还未读完,但阎连科对植物的关怀对土地的厚爱对生活命运的感悟已渗进了他的字里行间,寓意深刻。该作的叙述虽然只局限于711号园这片小小空间,却让我们思索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是阎连科最具终极关怀的散文集。


该拆的全拆了,不该拆的也拆了或正在拆或将要拆之中,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纪念?除了记忆。
感谢阎连科,将这最易消逝的记忆变成了一册精美的文字。
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整个民族的记忆。
瓦尔登湖里,除了那桃花源般神仙环境,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东西在里面,那就是作者要强调的:公民有权不服从!
可以吗?我们。
这也许只是一个天问。


作者阎连科用平平淡淡的文字,写出一段赏心悦目的生活,写的真实,这生活的美与宁静,让人贪恋。在711号园,他看见了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


看了这本书,不禁自问,什么叫生活?不是在蓝天白云下脚步匆匆,不是买张飞机票去伦敦喂鸽子,而是像阎连科一样找个园子,逍遥自在。哎,这才叫生活嘛!


《北京,最后的纪念》描述了一种曾经,但是这种曾经,曾经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种风俗、一种生活、一种背景、一种文化,但是现在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一种纪念、一种照片、一种映像、一种…
北京,国际化大都市,都好的名头啊,到处是林立的水泥柱子,生活的空间被压制在这些水泥单位内,所谓的景观,就是水泥中见绿地。出行就是一个个铁皮壳,生活的节奏被无端的从普通列车提速到动车和高铁,到处是多干快干、争上游。
书中描写的那些已经在北京这国际化大都市中难觅了,估计想定位一块绿地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定位一栋高楼的可能性。站在水泥柱子下仰望天空,不知道感受如何?虽然作者写的是北京,可是现在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下,全国各个城市都在缔造这样的神话,为了从神话变成现实,人为的景观比比皆是,占地面积是不小,可是仔细想来还是水泥的内脏,只不过披了一层所谓文化的外衣。而且它所在的位置周边又会随之而来出现度假山庄或者酒店之类,两者在一起的反差却没人去想过。
中国是不是就是这样矛盾着,全盘否定自己不对,可是你说究竟如何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好像又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先上一些水泥做的菩萨和神佛倒是关键,在宣传文化的同时,还顺便可以招揽一些生意。完全学西方,我们真的学不来,因为你也没人家的底蕴,万一不好,搞个东施效颦也不好,更差万一是邯郸学步就麻烦了。
没有了文化的城市,仅仅依靠一些水泥柱子是称不上大都市的,可是在现行的体制下,这个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因为我们都是一群有知识没文化的,我们无法知道该如何让一种建筑体现它的内在文化的底蕴,因此我们选择了神、奇、怪来充实这内在的空虚,其实就像人一样,怕被人说没文化,就带个眼镜冲自己是知识分子。也许比喻不当,但其中的意思明白就行了。
纪念最终也就成为了纪念,想念也只能成为想念,所有的叹息只能是一种无奈,无力去改变什么,一切源于内心就压根没有文化的情节,也不知道真正的文化改如何体现,因此,何谈什么保护文化,关爱文化?
既然谈不上,所以就可以去糟蹋,干不好,还干不坏么?拆迁是最好的办法,让曾经消失就是这样,消失了,你还纪念什么,或者说也就某些人会去感伤和纪念,过不了两代,这些情感也就不会附有了,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一切都变得那么合适,一切都变得那么交相辉映。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神马给力的观点。
农村让生活更。。。呢?我不知道
走吧,让曾经早点走远,免得在这里添乱,减少政府的苦恼,最起码减少听证会的麻烦。省省心,好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吧,为了国际大都市奋斗终身。


喜欢阎连科的书。在喧嚣的快节奏社会中,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个桃花源。711园没了,是阎连科内心的失落,是北京的失落,也是更多人的失落...


711号园,也就是作者所描绘的这部田园写意的所在地,在2011年在被拆迁中永远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相信即便是在京城的人也还有很多人未能到访,索性有这样一本书留住了这份有恒的纪念,一道美丽的伤痛,看到越来越多的天赐被破坏,实在让人心痛。


这本书,是牧歌,也是挽歌。书写的,是我们的梦想,纪念的,是我们的幻灭。如果我们以后只能在书本中寻找宁静,那真是中国的悲哀了。


阎连科的作品,而且还关联着一段诗意的生活,关联着争议很大的强拆,值得一看。


上书也木有保住这个园子,可惜啦。不晓得作者心里有多痛。不晓得补了多少钱。


阎连科借这本书替我们道出了许多思索,许多梦。


这本书里没有写千奇百怪的树,而是写了711号园里最普通的植物们,恬淡静谧的文字捉取了大自然无尽的美好。


我也有个小院子,园子对面是个郊野公园,特别理解作者。一年四季,自然变化带来的感受使人心灵有所依靠,美的东西消失了,我们无力阻止,只有哀悼


喜欢《瓦尔登湖》很多年。阎连科老师这本向《瓦尔登湖》致意的作品,怎能错过?


一直觉得阎连科矫情,原来真的还是挺矫情的。如果他不是对生活这般矫情,相信也写不出这么挚情的文字。偶收了。


一部好的作品,重在它的价值,阎连科老师的这本书,让我读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这是一本有灵性的书,读懂它,同样需要灵性。


能体谅作者的那种心情,强拆,是中国特色的暴力,我们就用这本书来纪念我们心中最后的桃花源。


据说这个园子还是被拆了,据说这个园子以前很有背景,好想八一八呢?开个吧吧!


陶渊明《桃花源记》般的美好而宁静、与世而无争的生活体验,在这个浮躁而繁华的城市中被凸显了出来,让我羡慕嫉妒却恨不起来,因为这样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只是我们能否真的放下一些东西。


这个书系的买了一套,学的是阎连科的生活艺术


看了这本书,难以置信北京还有这样的世外桃源,恨不得立即去北京找到她,一睹芳容。可惜书里写的已是过去式,北京,最后的纪念。


三年世外桃源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已经满足了。在现在这个社会,能够拥有这样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大的奢望,不过现在可以到这本书里去实现,也是一种幸福的品尝。


阎老师书中所述,是我向往生活啊,不愁吃住之外,有一块土地可以种自已喜欢的植物。


看完就觉得羡慕嫉妒恨啊~很喜欢阎连科的作品!


阎连科的作品,值得一看。


阎连科的作品一直都很棒,这本依然如此,值得一看


阎连科的书一定要顶


就是因为这本书~喜欢上了阎连科的文字~真的很好


让人舒心的文字。静静的描述那些发生在院子里的琐事。作者有细腻的文笔将那些敏感中产生的故事细细道来。无比的羡慕那般的院子,那般轻闲的生活。那些作者和植物之间的交流和絮语,让你觉得到了另外一片天地。那些早已被城市的喧嚣所掩埋的宁静。这是一种奢侈,奢侈的生活,奢侈的世界。


虽书中描述的生活令人向往,但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看到,强拆背后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奢侈的土地,城市人已无立锥之地。


当拆迁触及了文人们的世界,桃花源里做梦的人再也不能做梦了。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普天之下无力说话的人,明眼人是看得出来的。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的繁忙中探出头来,像做礼拜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乡下或西部朝圣。回来后一面感叹人类往昔田园牧歌生活的失落,一面继续忘我的加班工作挣钱。


711号园,总让我觉得在给711做广告,是巧合呢,还是天意呢?不管怎样,这个名字能记住。


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我也体会一把,但是没希望了 ,但是读一读这本书还是能够和作者一样感同身受的,大作家的文笔就是美,就是自然,就是好看!


北京,最后的纪念,作为一个北京人,很自豪。


有句话广告说:停下来,享受美丽。这本书却是真正地诠释了这句话。停下来,享受自然,享受生活。


还没看完,不过一看开头就感觉很不错。书里描写的世界,对于我们都太奢侈,所以我们才会这么向往吧。遗憾的是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一想到它被China(拆那)毁灭的结局,就~~~想骂人!


文章很好,我知道自己没有水平来评价阎老师的文章。可我想说,就说自己粗浅的见识。几个小片段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自然的梦想。每个故事兴味盎然,每到兴致之处又戛然而止。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许多语言精准而风趣。如“拿起报纸杂志,在屋里追赶拍打,把报纸上的新闻和文学刊物中的故事抖落得满地都是。”活脱脱地写出了家人打黄蜂时那种情急张皇的样子。


诗意的栖居只是一个梦


细腻、真挚、自然、投入,这本书能带给我们很多关于现在生活的思考,说它是中国版的《瓦尔登湖》一点儿都不过分。


当年看新闻知道了阎老师被强拆这件事情,现在出了书,希望中国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


这本书的文字让我有一种做梦的感觉,阅读起来太享受了,仿若夏天雨后荷塘,清风拂面。


好惬意的生活,可惜被强拆


佩服阎老师的绝不放弃和全力以争,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我们这样一大批心中有梦、有执着、有底线的人。阎老师,我挺你。


这本书好似现实版的《瓦尔登湖》,读这本书,就是在对自然恬静生活的向往与思念。


纯粹的田园生活,只有羡慕与向往,没有嫉妒与生恨.心安即是故乡吧。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这样充满乡土的文字了。


作者说,太多人只是在旅行中看到处处风景美好,而不能发现日常中榆树、桐树、槐树的美。从平常的东西上可能更能感受到我们所缺少的东西。说的没错,我们总是忽略身边的美好,应该多反思啊。


知道阎作家,倒是从他的被强拆起,我想了解一下他的字如何。


在喧嚣的红尘中,在滚滚钱潮中,还有多少人在注目田园?还有多少人在荷锄耕读?读了作家这种文章,感觉到久违的蔬香!久违的泥土芬芳!


文章写得非常优美,字里行间透漏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虽然只看了前面一部分,感觉写的非常好,强烈推荐!


读这样的散文,不由得回忆起往事,现在你会发现几年不去的街道变得陌生了,早不到过去熟悉的景象了,千篇一律的建筑使人不知在何处,心里痛


阎老师笑称在北京城买不到农具,真是现实的悲哀呀。


小小的一本,纸质一般,我是冲着作者买的,据说有瓦尔登湖的感觉


书名充满了沉重的哀婉,轻盈的景色描述,沉重的情感渗透,这本书一定要细细地看,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本书融入了很多作者情感,喜爱、怜惜、倾心、愤怒、忧伤、还有依依不舍的悲悯,人生五味杂陈,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有一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文笔好啊 想过这样的生活


现实,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许多东西正在永远消失,痛惜而又无可奈何。


我看了,觉得这本书里有非常多的情感


让我想起了汪峰的《北京,北京》,哀而不伤,全书是对故园的深深眷恋。


写得很好,喜欢植物和动物的朋友看了一定深有感触。


植物真的会说话吗?看了植物那一章,我很好奇,好想试验一把。


文字很优美,一点也不做作。作者最后的精神寄托在强大的经济发展车轮面前被无情碾碎。现实写照。。。。


书中写他家的菜园,里面的所有生物、动物都写到了,写得很细致、很认真。可见作家感情很细腻。


原来这是一套书系,“窝藏书系”读起来就很窝心。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整套。我最喜欢这本红色的。


是本能引起共鸣和深思的好书


据说这个散文叫“窝藏书系”,好喜欢这个名字,满足了我内心土匪的情怀。


一部不错的农林之书,虽然文字还有点不够变化,单从思想角度与趣味角度真情角度来讲,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书,推荐。


这是个非常感性的作家,有如此情怀的人,才是作家!


一直对阎老师的生活观念很是支持,读了这本书更加受触动,好评!


我们的梦想总是被现实粉碎。


和众多老百姓的感觉一样,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发展的让我们无法适应,各种问题的产生让每个人都始料未及,只是他在用散文的优美来诠释这些感悟、


封面是满眼热烈的红色,有种浓厚的哀伤,最后的盛宴的意味。


阎老师的作品,一直都很喜欢看,这次不是小说,确实他的真实经历和情感,这本书比小说更倾注心血!


这种事情,遇到了,失去了,感怀了,悲痛了,全部都是真情流露,质朴自然,不加掩饰,不娇柔造作,真正的文学,教会了我们很多。


还没拆封呢,不过包装挺好的,外面有热缩膜保护,我觉得这类题材应该会有趣
但最近太忙了,实在没时间读,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心情不爽,想要买书,借此发泄一下,嘿嘿


文笔优美,能让人在喧嚣城市中得以诗意栖居,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隅。


看后沉思


作者把握文字的能力很好。


很喜欢作者的文字,好想身临其境


囤书还没看!据说不错!


这书挺好的,一本回忆性质的书


书很好。送货快!好评!一如既往!


不错的书,很想看他别的书。


好久没读过阎老师的书了,这次出了新书,一定要买。支持阎老师!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红色打底,醒目而暖心,跟书名很搭。


这本书让你反思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到底是得到还是失去。


装帧不错 内容不错


虽然不知道在哪里,但是感觉好厉害的样子


文笔很好,值得收藏,很美很美


一草一木皆有情呀……


性灵散文,很好


相关图书